“佛系”流行下的田园生活标本,万人打CALL就等你来! |
|
最近,似乎因为“佛系”的流行,一些关于远离喧嚣过上“佛系生活”的夫妻们的报道多了起来。另一方面,近几年乡村民宿的流行,让一部分人在安静生活和养家糊口之间找到了平衡,“守拙归园田”的例子数见不鲜。
Iwan和Manuela是瑞士人,从小在山里长大。Iwan从小喜欢艺术,更擅长卖艺术作品。16岁创业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小画廊;22岁,与藏家Ursula Hauser合伙,开始了豪瑟沃斯的第一家画廊。2005年时,因为工作关系从瑞士搬到了伦敦,但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。后来终于在离伦敦2小时车程的布鲁顿小镇,发现并独具慧眼购置了这片农场。
猪圈、谷仓变成艺术空间,牛棚改成美食餐厅,老农房变身为获得设计大奖的民宿……没错,这座旧农场里有很多值得细数的惊喜……
这是Durslade农场在1960年代的样子
这处农场起初购置时一片废墟,墙皮断裂,多处屋顶塌陷,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,其中有栋农房还是英国的国家二级文物,感觉一场暴风骤雨就能把它摧毁,有钱人一般都瞧不上。
这是夫妻俩刚接手农场时的样子。这些房子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,最早是修道院,后来才变成农场,其中有栋农房还是英国的国家文物保护建筑。
然而,Iwan和Manuela却对这破旧的农场颇感兴趣,将它买下变废为宝,花了近四年时间来了一场废旧之地变身艺术空间的梦幻改造!
[!--empirenews.page--]
这片园子共6000㎡,最初就是一片荒地,Manuela请来了好友也是荷兰园艺大神奥多夫(Piet Outdolf)来设计这个花园。要知道,Piet Outdolf最受推崇的当属他在花园艺术领域的成就,他所设计的花园是三维立体存在的,轻松自然的认为并有独特的野趣风格。
他们先用一年时间重新翻新了土壤。然后再种下26000多株植物,每平方米种几种植物、种多少数量,都经过了奥多夫的精心布局。
虽然种植的植被经过精心设计,实际上却很难看出人工痕迹,因为它不像一般花园的柔美,这里反而更像一片“荒原”,花花草草们好像就是从周围的荒野蔓延过来的。各种花草高低错落有致,如野草般生机勃勃色彩斑斓,浑然如天成,充满了野趣。这也是奥多夫花园最大的特点。
艺术家认为园林应该一年四季都有生命,所以这座花园的景观是可持续的,冬天也耐看。他在设计时把花园分成无数的小块,种上不同的植物让它们彼此混合生长,此生彼落,一年四季都很好看。春夏时,每天都有鲜花盛开。Manuela说,到了冬天下过雪,花园的美就更有一种壮观的感受。
在如今城市化不断扩张中,城市中的人们似乎渐渐与自然失去了联系,而在自己的环境中拥有绿化是人类基本的需求,Piet Outdolf便是在极力的创造自然的栖息地,他深知,氛围是设计花园的重点,需要深刻了解植物的生长行为,需要耐心精力与渴望。他深思熟虑的唤起自然、强调植物的形状、质感以及自然的和谐。
枯荣交替、四季更迭,在这里,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。这片在荒野上开垦出的绝美花园,也被无数人奉为“拍照圣地”。
而与花园连着的这个U型的建筑群,是改建后的展厅和餐厅。“人们为了花园而来,不知不觉也就会溜进展厅看看,以及愉快的用餐”。
牛棚变餐厅,民宿获大奖,带来舌尖上的旅行和艺术的梦境
原来的牛棚和挤奶场,改成了餐厅。
不仅采用农场里的食材保证有机健康,还不忘添加特色和创意,餐厅里装饰着各种艺术作品,主厨开发了城市里很难实现的柴火烤鸡。人们本是被画廊吸引而来,却被这里的美食圈粉不愿离开。
成功改造了猪圈、牛棚、谷仓,夫妻俩一不做二不休,瞄准了农场的一栋空闲的三层农舍,准备把它改造成民宿。
这是个独栋的老宅,之前是农民的住宅,现在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民宿,还获得了多项世界设计大奖。
他们邀请了建筑师路易斯·拉普拉斯来设计,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房子的原状,屋内保留了原有的家具和饰品。虽然是新装修的房子,却像是有着三百岁的灵魂,不仅吸引了电影《浓情巧克力》在这里取景,更获得了无数设计大奖。
附近的居民来围观的时候,都在问:为什么不用些新的家具呢?Manuela觉得正是这些古老的物件,让这栋房子保留着它的秘密,更有着它独特的味道。
而民宿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艺术气息了。一进屋,映入眼帘的窗户上的贴画,大多是维多利亚时代留下的,虽然形状不甚完美,但这份充满年代感的美无可附加。
餐厅的墙壁上是艺术家古雷默·奎特卡画的壁画,他被称为当今油画家最为独立的声音之一,在农场足足住了5个星期,才完成了这部作品。
意大利艺术家皮皮洛蒂,也曾带着儿子在小镇住了一年,把农场花园里的风景拍成了影像,投影在墙上,房间瞬间变得少女心十足。
改猪圈做展厅,艺术家玩转旧空间
从U型建筑的正门进入,便会看到小镇的重头空间“石头展厅”了。 把曾经的猪窝和鸡圈重新修缮,刷漆翻新打造成一个小型展厅,用于展示一些小幅作品。
曾经的农用谷仓,如今变身极具特色的石头展厅,主要展出一些大型艺术品。
这里经常会设置一些互动装置,来观看的人们或是席地而坐,或是驻足细细品味。
紧挨着“猪棚”和“谷仓”的,是一栋模仿谷仓的样子新建的房子,里面则展示了一些大幅的作品,供人们参观欣赏。
“我们不想假造任何东西,做得更多的其实是对这些百年老房的修复。房顶的木结构、砖墙都保留了。”
画廊每周营业六天,一直以来都免费面向大众,通过一些互动式展览,拉近人们与艺术的距离。
这里不仅组织各种展览,还承担着当地社区的教育项目,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园艺、餐饮、乡村的讲座,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。
现在,Iwan和Manuela一家人都生活在农场。夫妻俩一起遛狗上班。
这座原本荒废的旧农场,在他们夫妇改造后开放的2年半时间里,已经吸引了40多万人来。即便是高傲的伦敦人,周末也争相前往,连带着旁边有点凄凉的小镇,也热闹起来。艺术空间不仅给小镇带来了人气,还将艺术的种子播撒,影响着这里的人们。 免责声明:东方创美网站发布的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仅用于学习分享和交流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因无法核实出处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和隐私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注明作者,我们不再承担其他法律责任。